西医定义
食管裂孔疝系腹腔内脏经膈食管裂孔疝入胸腔所致,是各种膈疝中最常见者。中医以脘部痞胀疼痛、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疝病类疾病。
疾病病因
食管发育不全的先天因素。
食管裂孔部位结构如肌肉有萎缩或肌肉张力减弱。
长期腹腔压力增高的后天因素,如妊娠、腹水、慢性咳嗽、习惯性便秘等可使胃体疝入膈肌之上而形成食管裂孔疝。
手术后裂孔疝,如胃上部或贲门部手术,破坏了正常的结构亦可引起疝。
创伤性裂孔疝。
形成食管裂孔疝的病因尚有争议,少数发病于幼年的患者有先天性发育障碍的因素,形成较大的食管裂孔和裂孔周围组织薄弱;近年来多认为后天性因素是主要的,与肥胖及慢性腹内压力升高有关。
食管胃接合部的生理作用仍不太清楚,食管胃接合部功能健全时具有活瓣作用,液体或固体物咽下入胃,但不返流,只当打嗝或呕吐时,才能少量返流。保证此正常功能的因素有:①膈肌对食管的夹挤作用;②食管胃接合部粘膜皱襞的作用;③食管与胃底在解剖上呈锐角状相接;④腹内食管段参与了食管下段的瓣膜作用;⑤食管下段生理性高压区的内括约肌作用。
多数人认为上述因素第5项是防止返流的主要因素,附近的正常解剖关系对此有支持作用。防止胃液返流的作用受迷走神经的支配,切除迷走神经后此作用即消失。胃内压力增加时,胃液易返流入食管。
食管粘膜的鳞状上皮细胞对胃酸无抵抗力,长期受返流的胃酸侵蚀可引起返流性食管炎,轻者粘膜水肿和充血重者形成表浅溃疡,呈斑点分布或融合成片,粘膜下组织水肿,粘膜受损而为假膜覆盖,较易出血。炎症可浸透至肌层及纤维外膜,甚至累及纵隔,使组织增厚,变脆,附近淋巴结增大。在后期食管壁纤维化,瘢痕性狭窄,食管变短。在某些病例,可发现膈食管膜被牵拉至主动脉弓下,可达第9胸椎水平。
返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可因下列因素而异:胃液的返流量,返流液的酸度,存在时间长短和个体抵抗力的差异。返流性食管炎的病理改变多数是可以恢复的,矫正食管裂孔疝后,粘膜病变有可能修复。
疾病症状
① 疼痛 :餐后感胸骨后或剑突下不适,或伴有疼痛 ,程度轻重不等,可放射至心前区、上胸部、左肩及左臂,酷似心绞痛 。暴饮暴食与餐后过度用力,可使 疼痛 加剧,情绪波动也可诱发疼痛常因患者的体位而变化,最常发生于患者就寝前,餐后平卧、弯腰或右侧卧位均可使之加重。
②贲门关闭不全:90%患者有嗳气 ,亦可有返酸,常在平卧或弯腰时发生,食物返流比较少见。发生 返流性食管炎 时有胃灼热感 。夜间返流可致 呛咳 或肺部并发症。有些患者可有咽下困难,见于急食、粗食、热食或冷食时,可为呕吐所缓解。咽下困难乃由于“疝 胃 ”的排空延缓、食管未端痉挛、弥漫性食管痉挛或食管未端扭结所致。患者如有呕吐 ,应考虑有食管炎 、食管溃疡或食管狭窄的可能性。多无特殊体征。大疝者于饮水或振动身体时可在左下胸听到震水音或响亮的蠕动音;当疝囊并发炎症或溃疡时,在心窝部可有深压痛。
临床表现
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,其症状轻重与疝囊大小、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无关。滑动型裂孔疝患者常常没有症状;若有症状,往往是由于胃食管反流造成的,小部分是由于疝的机械性影响。食管旁裂孔疝的临床表现主要由于机械性影响,患者可以耐受多年;混合型裂孔疝在两个方面都可以发生症状。
症状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
1.胃食管反流症状 表现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、胃内容物上反感、上腹饱胀、嗳气、疼痛等。疼痛性质多为烧灼感或针刺样疼,可放射至背部、肩部、颈部等处。平卧、进食甜食、酸性食物,均可能诱发并可加重症状。此症状尤以滑动型裂孔疝多见。
2.并发症症状 (1)出血:裂孔疝有时可出血,主要是食管炎和疝囊炎所致,多为慢性少量渗血,可致贫血。(2)反流性食管狭窄:在有反流症状病人中,少数发生器质性狭窄,以致出现吞咽困难,吞咽疼痛,食后呕吐等症状。(3)疝囊嵌顿:一般见于食管旁疝。裂孔疝病人如突然剧烈上腹痛伴呕吐,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时发生大出血,提示发生急性嵌顿。
3.疝囊压迫症状 当疝囊较大压迫心肺、纵隔,可以产生气急、心悸、咳嗽、发绀等症状。压迫食管时可感觉在胸骨后有食管停滞或吞咽困难。